钛媒体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财经(ID:),作者| 曹阳、钛媒体授权发布。

“明目张胆的嘲讽”、“顶礼膜拜”……当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到了无法再涉足的地步时,各大车企都在想尽办法卖车。

“面对面”对比这种曾经被智能手机厂商惯用的销售方式,如今随着小米汽车的进入而被转移到汽车行业,并且火爆已经持续了半个月。

但并不是所有车企都能用好这一招。 智己L6发布会上的“翻车”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从发布会上比较智己L6和小米SU7时的一个参数错误,到对整个营销策略和产品影响力的负面批评,智己L6发布会上犯下的错误不仅仅是“面子”的运用不熟练。 “面对面”的营销方式此外,也反映出其在产品力和市场定位上的不足。

作为上汽集团旗下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智己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寄予厚望。

然而,尽管拥有强大的产业链和研发能力,智己汽车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如预期,甚至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行业淘汰的玩家。

这次发布会之后,智己甚至被贴上了“瓷器式”营销的标签。

“面对面”营销已司空见惯

小米连发三篇文章,智己连夜道歉,用小米SU7流量的智己L6打自己脸。

就在“吃瓜群众”以为两家车企的舆论战暂时结束的时候,4月10日下午,已经三度正式道歉的智己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智己汽车官方”直播间及公众号评论各区、经销商店直播间发生大量侮辱、诽谤、人身攻击的骚扰行为!

智己在微博中还提到,“今天我们将这些明目张胆的网络暴力行为公开曝光,并向网友发布了部分截图,相信广大网友的明辨能力和正义感。”

智己汽车微博截图

批评网络暴力是对的,但智己在此前发布会的风波平息之前就发表了这样的言论,效果显然并不理想。

11日,智己又出新动作,向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举报信。

公开信指出,网络暴力是有组织的、无底线的、遭受流量霸凌的。 我们希望严厉惩处有组织的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舆论的根源在于智机在L6发布会上与小米SU7 MAX进行对比时,对SU7 MAX前置电机的描述智己事实错误。

这一失误不仅直接“引火烧身”,也引发了对整个智己L6发布会“面对面”营销的更多质疑。

整个发布会上,智己L6从外观到技术,甚至车内智能生态,都与小米SU7进行了对比。

比如,为了强调车内空间大,智己提到“1.81米的成年人在智己L6车内也能舒服地伸展身体”。

在小米SU7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多次强调,“我的身高确实是1.81米”。

智己L6后排膝部空间的大小不会造假,但难免会让人觉得它“好不容易占了”小米SU7的流量。

《虎嗅》曾援引一位内部人士的话说,“早在L6推出之前,内部其实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拼命拿小米会不会太冒险?’”

“面对面”的比较并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早在智能手机时代,将竞争对手的产品搬到自己的产品发布会的PPT上,然后一一比较产品的性能,早已成为一种商业策略或流量密码。

从小米、华为,到荣耀、VIVO,无一例外,在自己的新机发布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竞争对手最新产品的名字,然后在性能参数方面进行相互比较,拍摄技术,甚至手机的厚度。

随着这种营销方式的成熟或被业界认可,PPT上的友商名称也从“友商”或产品型号的部分编码演变为“无禁忌”,从而达到“利用自己的优势,攻击敌人。” 总之,同时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打造‘赢家’”。

新能源汽车时代,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成为造车大军中的一员。 尤其是华为和小米的加入,这个方法就被翻译了。

在2023年智界S7发布会上,特斯拉成为了经常被提及的车型,也被视为智界S7的直接竞争对手。 在不久前的小米SU7发布会上,擅长营销的雷军将这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雷军甚至在发布会上直言,特斯拉的可选颜色要额外加价8000元,而小米SU7的价格则增加了7000元,足足少了1000元。 “小米SU7的定价策略是关注Model 3的价格。”

然而,如此“老套”的营销方式,为何到了智己身上却上演“史诗般的翻盘”呢?

“交通难”的背后

如果说小米推出SU7时对标特斯拉,也能体现一些中国品牌努力拼搏、追赶世界潮流的态度和勇气。 纳智己此次对标小米,完全是“自我印象”。

首先,放眼整个赛车圈,智己的存在感并不高。

背靠国家工商总局、上海浦东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智己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认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

但时至今日,智己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太多关注。

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的消费者告诉凤凰财经,智己在上海的总部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

“在上海,主要车型是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品牌,智己连大本营的市场都没有占领,可想而知,在其他城市的发展也不容乐观。”

黄河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张翔向凤凰财经表示,在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智己已经处于优势,可以归类为三线车企,而蔚来和小鹏汽车则处于劣势。都是二线车企。

“也就是说,随时可能出局。但小米汽车虽然是后来者,但已经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车企之一,两家车企之间的流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这一点从智己的销量上也能得到印证。

2023年初,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透露,“智己汽车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4.5万辆,到2025年希望达到20万至30万辆的产销规模。”

不过,根据上汽集团公布的数据,2023年,智己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为3.82万辆。 虽然同比增长665%,但没有完成年度目标。

到2024年,智己销量已经跌出了新造车厂商的排名。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个月,智己月销量分别为5305辆、2000辆和2696辆,一季度累计销量仅为10001辆。

不过,根据刘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的数据,智己汽车2024年的目标销量为12万-13万辆。 要实现这一目标,智己需要月均销量10000-10800辆,所需同比增长为213.32%-239.43%。

但从目前智己完成的销售数据来看,仍不到刘涛公布的销售目标的8%。 除了完成率极低之外,智己若想坚持实现上述目标,接下来的月销量必须至少达到1.2万辆。

其次,相比其他车企用“内涵”、“致敬”等较为委婉的说法来吸引小米SU7的流量,智己的选择是“硬”。

毕竟在如此重要的产品发布会上,如果竞争对手的性能参数写错了,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

即便是在随后的道歉信中,智己仍然给人一种“小米SU7”的感觉,诸如“与最近同级别流量热议的小米SU7相比”、“两者都是行业顶级”等字眼。 “技术标准”、“我们尊重有竞争力的队友”等等,我觉得即使道歉,我也不能错过SU7的这波流量。

本来实力不足,然后强行给自己贴上“顶级”的标签,泡沫吹得越大,破裂时的声音就越大。

此外,为了让发布会更加吸引眼球,智己不仅“严密”小米SU7,还开启了“自怜模式”。

发布会上,智己CEO刘涛在强调员工的努力时透露,“我们的同学连自己孩子的出生都会怀念”、“短时间内连续放四次羊”、“送年幼的孩子”去寄宿学校“,我们每周只能见面一次”……

但就像小米SU7的“diss”一样,这段言论未能讨好网友。 相反,智己的企业价值观受到质疑。 有网友直言,“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太可怕了”。

上汽还有谁?

作为上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智己拥有强大的产业链和研发能力,这使得其在产品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也正是因为背靠上汽,智己需要更多的流量。

2023年,上汽集团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在规划中,上汽集团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目标定为350万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上汽高端电动汽车版图重要参与者的智己需要逐步承担更多的销售任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毕竟,被誉为“上汽双胞胎”之一的上汽飞帆,或许已经无法再为智己分担销售压力了。

今年3月,一则“飞帆汽车将裁员70%”的消息不胫而走。

尽管飞帆很快出面辟谣,“一切都很好”,并表示,“飞帆汽车将进一步深化‘轻资产’战略,在保证独立经营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经营。”

但在外界看来,这似乎并不是对裁员的积极回应。

作为上汽集团投资设立的独立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上汽飞帆的销量可以说是相当惨淡。

官方数据显示,上汽飞帆2022年和2023年的年销量分别为1.45万辆和2.14万辆,这与飞帆汽车CEO吴秉利之前的目标相符:“到2025年,飞帆汽车将成为中高端汽车品牌”。终结智能电动汽车。” 龙头车企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甚至可以说是无望了。

此外,即使不与比亚迪相比,广汽有艾安,吉利有极氪,奇瑞也与华为合作推出智界,包括名爵、上汽大通、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和宝骏。 上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还没有掀起波澜。

基于此,智己对于上汽的意义不言而喻。 但目前来看,智己还没有承担起这个大责任。

究其原因,张翔表示,在造车新势力普遍“烧钱”的背景下,上汽集团仍在用传统车企的思维和运营模式来运营智己

“其他车企都在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但上汽和智己都选择了保守做法,量入为出。”

张翔进一步表示,其次,上汽作为传统汽车巨头,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成功。 智己定位为高端品牌,但高端品牌的形成需要基础。 “我个人认为,上汽需要把荣威、名爵新能源汽车做得更好,然后发展高端汽车。”

正如张翔所说,官方数据显示,上汽集团2023年全年销量达到502.1万辆,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12.3万辆,不到整体销量的三分之一。

著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俊豪表示,上汽要想在新能源竞争中突围,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定位和品牌定位,成为差异化的定位认知。 。 消费者的首选品牌。

“此外,上汽还需要在技术研发、产品品质、用户体验等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否则,将很难恢复曾经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过去只是靠流量。”詹俊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