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纸不语

近日,“小米SU7车主买车5天后被极越辞退”一事引发热议。

极越汽车法务部对此回应称,极越汽车并非因姚某某购买某米汽车而予以开除。

事实是:自2024年年初以来,姚某某利用职务之便身,以个人名义在包括微博、B站、小红书、抖音、懂车帝、视频号等在内的多个社交媒体注册账号“大姚Tok”,持续为某米品牌进行车友群运营,长期宣发、且只宣发某米品牌车型相关内容,已具备自媒体属性,与其所在岗位职责直接冲突,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不竞争义务。

同时,根据姚某某上述社交媒体账号的宣发时间戳显示,其宣发行为多次发生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此外,姚某某还于4月3日旷工前往北京参加某米汽车的提车仪式,并以“雷总给我开车门”为题在上述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并被多个媒体公开报道。

综合姚某某上述种种行为,极越汽车单方解除其劳动合同。

事件明朗后,不少网友对“姚某某”由此前的同情转变为谴责,并表示“拿着我的工资帮别人干活,你是老板你能忍?”、“本来想搞点流量,没想到被流量反噬了吧”。有网友建议“姚某某”前往小米就职,但其他网友发现其疑似在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期间供职小米集团,职位为策划经理。

实际上,小米汽车发布前后引发的相关舆论不止于此。

上市前后的数轮舆论风波

在新能源车企淘汰赛阶段,小米的“高调”入局无疑给汽车行业不小的震动。

自技术发布会始,小米汽车热点话题不断,市场期待拉满。据苗建信息大数据监测平台数据显示,自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3月24日,“小米汽车”“小米SU7”相关内容全网累计扩散169.92万条,相关话题上榜抖音、微博、百度等12个平台热搜榜,累计上榜达230余次,累计在榜时长超过1400小时,舆论热度3个月以来碾压所有其他单一品牌车型。其价格话题更是舆论关注的重点方向。

雷军也凭借个人影响力持续通过其新浪官方微博对外发声,3个月发布319篇SU7相关内容,日均发文3.5篇,及时回应舆论关切、辟谣不实信息,不断制造和形成热点话题,维持产品热度。

主要舆情事件如下:

1.虚假信息辟谣

2024年1月2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发文辟谣:我们最近关注到一张关于小米汽车产业链的图片,经核实,其中内容至少有 50% 完全错误。其表示,有关“产业链”图片的信息汇总漏洞百出,对公众和投资者带来误导,对此深感不解。

2024年2月23日,据报道,有接近雷军的小米前期员工透露称,“雷军正在憋大招,首批购买小米汽车的车主,如果没有北京牌照,可能会赠送牌照。”对此,小米公司发言人发文回应称,完全失实。小米汽车定价、交付及销售政策均以官方发布为准,望周知。

2024年3月19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发文辟谣,称小米路试车辆在闭环高速路上进行闭环测试,并不存在高速违规掉头、超时速行驶、逃漏高速通行费等违规情况。

2024年3月20日,对“小米汽车将发放1000个小米SU7F码”一事,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辟谣,“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F码的可以优先购买的渠道”。

2.定金无法退款

3月28日,小米SU7上市后,多位自称小米汽车预订用户的人士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支付的5000元定金无法退款,与小米汽车宣称“定金7天内无理由退款”不符。

有网友直言:“雷军不厚道,小米SU7重新定义汽车大定”。

3.试驾事故频发

3月29日,厦门一消费者试驾小米汽车时碰到马路牙子,疑似空气悬挂出现问题。

3月30日,武汉一小米汽车高架桥下右转后车辆突然失控撞上路沿。

4.保险费用高昂

“在小米交付中心直接买的保险,保险总价算下来将近9000块钱了。”浙江一位小米SU7 Max版本车主说,“有点贵。”

小米汽车交付后,陆续有车主表示保费太贵,各地保费有差异,Max版本SU7保费有的高达9500元,标准版SU7保费在6000元左右。

5.充电桩适应性较差

小米SU7开始陆续交付后,有用户反馈,使用特斯拉充电桩出现了无法拔出充电枪的情况。

6.订单异常拦截

部分消费者在尝试下单小米汽车时却发现自己的订单被异常拦截。

雷军在微博上做出了回应,表示将对这部分异常订单进行全面排查和处理,确保每一位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7.汽车未交付却先掉漆

4月4日,深圳的莫女士在其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表示,自己订购的小米SU7创始版汽车还未交付,就出现了车身前盖掉漆的现象。

小米汽车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补好漆并赔偿5000积分。然而,莫女士对这一补偿方案并不满意,拒绝接受并希望更换新车。

8.小米偷工减料

小米汽车各项技术指标对外公布后,小米SU7使用铝制线束而非传统铜制线束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

这一改变让公众质疑小米是否在偷工减料。

9.座椅鼓包破损

4月5日,有消费者称北京小米汽车门店的展车在不到一周时间座椅就出现了鼓包破损现象。

与智己“开战”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米与智己短短1个小时内的5次交战。

起因是上汽智己汽车在L6上市过程中,对小米“电机”这一核心参数录入错误。

智己汽车称,小米 SU7 Max版本采用了前IGBT后碳化硅模块的电驱,智己L6则采用了前后双碳化硅电驱。这引起了众多米粉的愤怒。随后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发布微博致歉,并将理由归为“产品信息的调研结果有误”。

此时小米连续发布多条微博反击,指责其作为上汽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出现如此谬误,究竟是专业能力缺失,还是有意造谣抹黑。

对此,智己汽车两度致歉:无意挑战小米汽车的泼天流量,请口下留情。但小米发文回应称“不接受个人轻描淡写的非正式的道歉。我们再次敦促智己公司,立即公开澄清,并向被其误导的公众正式道歉!”

4月9日,智己汽车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份“正式”的致歉函,但最后的公章却是来自“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关部”。

如此一来一回中,原本关注度不高的智己发布会反而连续登上了好几次热搜。

短短数月间,小米就屡屡处于舆论高热漩涡中,对小米汽车产品本身的讨论也集中在价格、技术、设计三方面。

更是有网友认为,小米SU7疑似抄袭保时捷外观。

4月14日,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小米SU7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我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这被外界认为是对小米“抄袭”保时捷外观的回应。有网友表示,“借鉴”保时捷的确帮助小米汽车提升了外观设计水平,但在借鉴之上实现自身审美的突破,才能不负公众期待。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不管是舆论还是产品,小米SU7“出道即巅峰”的超高热度,让众多车企感到了危机,纷纷在第二季度打出了“降价”牌。

如小鹏汽车推出2024款小鹏G9购车立享智驾补贴,现车限时减免至高2万元,24.39万元起。蔚来推出最高10亿元油车置换补贴,油车置换蔚来,享1万元选配补贴(可选NOMI,车色、轮毂内饰材质等等),叠加4月专享购车政策,综合最高可达3万元(包括额外选装补贴、 NIO Phone抵用券1张等)。

吉利、奇瑞、一汽大众等传统车企也相继实行以旧换新补贴。

这背后的原因,既有小米汽车的强势入局,也有逐渐下滑的销量。

今年一季度,蔚来和小鹏在销量榜单上下滑较为明显。蔚来从2023年全年的“亚军”位置跌落至第六名,小鹏则从第四名退至第八名。数据显示,蔚来今年一季度销售3万辆,同比下滑3.2%,与哪吒汽车一道成为少有的同比销量下滑的企业。今年一季度,蔚来仅完成年度目标23万辆的13%。

在冲击高端市场的使命下,智己Q1销量为一万辆,同比增长167%,年度完成率仅8.34%。在LS6销量突破9000台后,智己单品销量便开始下滑。

而理想也一改去年的强劲势头,今年连续三个月失守新势力销冠。

取代理想后来居上的,正是问界。

问界自2023年9月中旬上市即“遥遥领先”,问界新M7在今年3月单月交付达24,598辆,问界品牌全系单月交付更是达到31,727辆。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问界位居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累计销量达85,842辆。

而奇瑞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也达到了为52.9万辆,同比增长60.3%。

相较于众多车企的销量下滑,问界和奇瑞销量日趋攀升的背后,离不开其强大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先看问界。

在硬件方面,问界搭载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问界新M7,装载有1个顶置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等27个感知硬件。

在软件层面,问界有华为ADS 2.0智驾的支持。今年3月,问界新M7已完成OTA升级,升级了城区NCA智驾领航。在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的高阶智驾体验。远远早于媒体同行和网友预测的“智能驾驶系统2024年底才能实现”。而其他一众新势力品牌虽早早发布“无图智驾”概念,但仍未真正实现OTA装载。

再看奇瑞。

其在造车之初,就选择自主品牌基础最为薄弱的发动机入手,重视核心技术,既得到2023年,奇瑞就有诸多高光表现。去年奇瑞以143万辆+的成绩成为中国SUV全球销量冠军车企,同时斩获2023年中国品牌燃油SUV全球销量冠军。既得到了J.D. Power《2023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中国自主品牌新车质量第一的行业认可,也打造了终身质保的金字招牌。

深耕多年,奇瑞集团累计申请专利29000多件,累计授权18000多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32%,位居行业前列,同时布局了包括北美、欧洲、上海等8大研发中心在内的全球研发体系。

为了角逐电动化、智能化新赛道,奇瑞集团还于2022年发布瑶光2025战略,计划研发投入1000亿以上、研发人员25000人以上。奇瑞硬核的产品竞争力和技术自信使其明星车型——瑞虎8冠军家族拿下2023年中国品牌燃油车型的中型SUV、7座SUV销量冠军,成为最快达到50万辆的中国品牌中型SUV及7座SUV。

2024年前两月,奇瑞累计销量348,019辆,同比增长69.5%。其中1月奇瑞集团销量200,992辆,同比增长107.5%,连续第4个月单月销量突破20万辆。2月份,奇瑞集团汽车销量143,155辆,拿下中国品牌汽车销量第一。

在海外市场,奇瑞也表现亮眼。2023年,奇瑞集团出口汽车937,148辆,同比增长101.1%,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截至目前,奇瑞集团累计全球汽车用户超过1300万,其中海外用户335万。

有上海企业界人士认为,中国产品之所以能走向世界,价格只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产品无论从技术还是产品力都后来居上,获得消费者的支持,才能广受欢迎。

如此看来,汽车企业要想长久生存下去,靠的是过硬的技术实力,而不是靠所谓的“降价”“补贴”乃至公关手段博眼球、蹭流量、赚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