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内功,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逆风行”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有的人把桌子抬起来,有的人从桌子上下来。 一些跨国车企放慢了电动化步伐。 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会成为中国的。 这是一场独角戏。”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近期的这些表态,道出了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遇到的困境:欧美对华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并调整并推迟电动汽车。 目标的同时,国内市场则面临多轮价格竞争。
全球聚光灯下,刚刚崛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 如何突破“逆风”障碍,继续星辰大海之旅?
欧美电气化“踩刹车”
继去年10月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欧盟委员会于今年3月对进口中国电动车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海关登记,意在对相关车辆征收追溯关税。未来。 美国政府近期也表示正在考虑限制进口中国智能汽车及相关零部件。
前段时间,欧美相继从排放、禁燃、补贴政策等方面对汽车电动化踩刹车。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于3月下旬发布了新的汽车排放标准。 与之前的标准相比,新规定实际上对原定目标“打了折扣”。 2027年汽车制造商销售的汽车平均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152克/英里放宽至170克/英里,2032年从82克/英里放宽至85克/英里,企业不再强制制造纯电动汽车。
欧盟正在考虑推迟到2035年禁止燃油汽车。德国此前已经取消了2024年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法国、荷兰等国也减少了电动汽车补贴金额。
不少传统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调整目标,放缓电动化进程。 梅赛德斯-奔驰董事长康林松在2月份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原定的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将推迟五年。 调整后的目标是到2030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达到50%,并补充称计划在未来10年内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 大众汽车集团最近取消了投资20亿美元在德国新建电动汽车工厂的计划。 福特还宣布推迟其1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生产计划。 此前投资100亿美元、投资10年的苹果公司近日宣布终止电动汽车业务。 项目。
政策和供给的调整直接影响需求。 电动汽车标杆企业特斯拉近日公布一季度产销数据:生产43.3万辆,交付38.7万辆。 交付量同比下降8.3%,环比下降超过20%。 交付数据回落至2022年下半年水平,表现远好。 低于市场预期。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也显示出疲软迹象。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欧洲电动汽车销量自2020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下滑,降幅达25%。 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德国电动汽车新注册量同比下降28.9%,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8.3%降至11.9%。
种种迹象不免引起业界担忧。 欧美是否因为电动化而无法与中国“玩”,已经开始“翻盘”,改变策略,试图减缓势头强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扩张速度,甚至让中国变成电气化的“孤岛”。 “?
转型浪潮不可逆转
欧美为何对电气化“踩刹车”?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云告诉记者,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我国在技术方面并不遥遥领先。 欧美车企也能生产这样的技术,但无法做到“中国速度”和“中国价格”,其新能源动力总成成本与燃油车相差很大,直接导致产品匮乏一旦遇到销售制约,这些企业将很难按计划推进电动化。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龚敏此前对记者表示,拆解比亚迪Seal车型后发现,与可对标的同类车型相比,比亚迪Seal的成本比同类车型低35%左右。大众欧洲生产的车型。 除了中国生产的要素成本外,供应链的垂直整合、集成度高、技术不断迭代是中国电动汽车取得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
“海外老牌车企并没有放弃电动化,而是采取了过于激进的燃油车禁售政策。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战给电动车行业带来了定价压力,这给电动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短期内海外车企的利润,以及中国电动汽车目前对中国锂电池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称。
业内专家的共识是,欧美电动化进程短期放缓主要受产品成本相对较高、竞争力相对缺乏等因素影响。 但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欧洲和美国的电气化仍将持续。 目前,只是进展缓慢。 但长期绿色转型的方向没有改变,空间和增长依然确定。
“目前,欧美一些汽车巨头已陆续宣布推迟电动化进程,但我们相信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不会改变。”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100强论坛(2024)上,长安汽车总裁王君如进行了评判。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新事物在中国市场的变化比国外更快、更高效。 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确保战略方向正确。
蔚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公司都会根据竞争形势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战略决策。 传统燃油车企业这两年利润丰厚,而电动车目前正处于投资期。 ,收获还要等几年。 无论现在发生什么,行业最终都会回到商业规则,基于产品和服务是否为用户创造价值,所以企业应该保持专注。
麦格纳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Jörg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表示:“毫无疑问,汽车的未来是电动化,麦格纳不会放慢对电动汽车的投资。”
他分析,目前一些西方整车厂电动化速度放缓的部分原因是欧美国家此前对电动汽车有相应的补贴,但现在这些优惠政策有所下降。 在这些国家,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和性能不如燃油汽车,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不过,欧美车企仍面临排放法规,他们会想方设法通过降低价格或增加配置的方式将更多电动汽车推向市场。
树立双赢心态
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增加、内部“受累”、外部“困难”的新环境?
李斌表示,如果不加大贸易保护力度,中国汽车工业会表现得更好。 但面对种种障碍,我们也必须说“入乡随俗”。 “如果我们想进入全球市场,就必须具备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法规、产品定义、服务网络等对接的能力,这需要一个过程。”
确实,我国汽车产业对于贸易战来说还比较陌生,有很多功课需要补。 应建立常态化贸易应对制度,运用多种手段推动贸易关系缓和,减少贸易保护措施的连锁反应。
有专家表示,面对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如何真正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是关键。 汽车涉及发达国家多个核心产业,需要树立共赢心态。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下一步,中国车企要利用更多的技术和产能走出去,加强与欧美企业的股权和供应合作产业链,加大海外投资和生产布局。 目的地国的要求和利益也可以通过全球化有效利用我国车企的超强制造能力。
对内,企业需要完成技术和价格竞争的内功修炼,针对行业“痛点”,持续降本增效、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差异化开发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电动化是20多年来反复论证的既定战略和技术路线。 它无法动摇,也不需要改变。 要把电动化进行到底,全力攻克下一代电动化核心技术——全固态电池技术; 加快智能化,抓住人工智能机遇,加快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管理、回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提质、降本、增效依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同时,注重低碳化,充分发挥我国新能源整体优势,加强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动力协同互动,推动超级快充与光、储、充、电融合发展。替代,推动全球电气化、智能化、低碳化。 加快汽车强国建设。 (□记者王鹤、龚文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