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Robotaxi巨头诞生,滴滴跑赢特斯拉了吗?
无人驾驶汽车真正的元年似乎即将到来。
大洋彼岸,特斯拉CEO马斯克4月初宣布将于8月发布。 此前特斯拉的FSD测试里程已经突破10亿英里,而推送版本也去掉了“测试版”二字,为马斯克即将发布的产品增添了信心。
广汽艾安和滴滴自动驾驶也联手进军该领域。 合资公司广州安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迪”)已于4月7日获批工商执照,按照计划,将量产首批L4级自动驾驶2025 年出租车。
一场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战已经打响,这也是关系到车企能否如愿成为科技巨头的关键之战。
安迪获批工商牌照的消息传出后,广汽集团一度大涨5%,至今涨幅已超过7%,可见投资者对此次合作的看好。 经济学家任泽平也在直播中表达了对自动驾驶的乐观态度,称自动驾驶将会加速。
过去几年,无人驾驶市场的玩家都遇到了商业化问题,难以在规模和运营上取得进一步进展。 安迪的出现,拨开了市场的迷雾。 无人出行服务市场10万亿市场,两大巨头联手能否打造新寡头?
安迪跑通商业化,攻克无人驾驶最难问题
去年,包括百度自动驾驶业务人事变动、阿里巴巴达摩院自动驾驶团队新秀调动等,自动驾驶行业密集的人事调整和企业业务转移,给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动驾驶业务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大多数企业在技术路线上仍然没有成功,商业化仍然是空中楼阁。 这也是场上玩家必须克服的最难的关卡。
如果企业不能产生正现金流,公司要么上市,寻求外部融资,要么委托给汽车行业。 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仅靠融资并不是可持续的业务。
完全自动驾驶商业逻辑的缺失以及量产的落地,使得很少有企业能够在这条10万亿级赛道上分得一杯羹。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从事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坚信这项业务的未来。
华为通过解决方案和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困难在于,它要克服的是其在汽车行业全产业链上的短板,但实施场景却很少; Waymo直接瞄准了L4-L5自动驾驶的商业应用。 自行车智能完全自主研发和押注,但商业化遭遇困境; 百度走上了利用开放软件平台、硬件参考平台和多个子平台建立自动驾驶生态系统和车路协同的道路。 然而,它在两年前宣布退出。 L4级自动驾驶尚未投入使用。
这些玩家要么在产业链能力上存在短板,要么在运营上存在短板,导致难以快速扩大机队规模获取大规模数据,进而难以突破技术和空间限制。 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化途径。
安迪打破了这些传统的玩法,找到了一种商业化的方式来打破游戏。 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基于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储备,找到了完善的落地场景、商业化路线和落地时间表。
随着政策支持的落实,中国自动驾驶重新进入赛车舞台。 去年年底,工信部发文,将对符合量产条件的自动驾驶车型发放试点路测牌照。 这意味着L3、L4级自动驾驶的合法启动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自动驾驶也进入了商业落地的下半年。
从C端来看,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落地初期仍面临成本高的问题,且技术方案不存在“妥协”的最优方案。 所以即使厂家生产了汽车,它仍然是供普通大众购买的。 是玩不起的玩物,利润更是无从谈起。
相比之下,B端共享出行已经在一些封闭的公园、高速公路上落地,其运行时间和效率都优于人类司机。 另外,自动驾驶在C端的实施会体现在车辆的成本上,而C端用户对价格更加敏感,而B端用户则关心安全成本和使用成本、收费将采用与网约车服务类似的方式。 的模式,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另外,在B端更容易大规模实施,可以降低单车成本。 这也让B端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前景更加广阔。
按照计划,安迪首批计划10万辆,从明年开始陆续上路。 这将使其在上路车辆数、里程数等方面领先于行业,为后续迭代获取最重要的运营数据,实现“遥遥领先”。
打造“技术+智造+运营”闭环,安迪首创铁三角模式
广汽艾安与滴滴自动驾驶的战略合作将从2021年开始。而且,双方的合作也是自动驾驶的核心领域,比如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传感器和系统集成等,目的是开发一款可大规模应用的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
去年以来,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 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启动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计划”,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广汽集团等投资,公司与资本层面进一步整合。
可见,滴滴与广汽艾安的任务分工明确。 拥有制造经验的广汽负责整车平台的设计和制造,而拥有大量应用场景和数据的滴滴则从事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的研发。 上下辛苦劳作。
广汽Aion本身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 自主研发AEP 3.0和星菱架构,引领下一代自动驾驶平台和技术; 4月12日,广汽艾安还发布了行业首款全固态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40%以上,质量能量密度提升30%以上,整车续航能力可超越。
与业内较为激进的智能驾驶体验相比,艾安智能驾驶走的是安全可靠的路线。
自动驾驶方面,自2017年起,广汽艾安与滴滴、华为、科大讯飞等领先科技企业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此外,广汽艾安也是2024年首批获得L3路测牌照的车企之一,并已率先实施L3及自主研发量产L4自动驾驶示范运营。
4月12日科技日上,广汽艾安还发布了国内首个无图像纯视觉技术——智能驾驶系统,抢占智能驾驶“第一”,成为国内首家采用无图像纯视觉自动驾驶的企业。 科技汽车公司。
此外,广汽艾安采用多达34个传感元件,实现硬件系统全冗余,覆盖范围更全面,传感能力更强。 比如硬件层面包括6R(Radar毫米波雷达)、11V(摄像头)、3L(Lidar激光雷达)等,芯片为华为的MDC系列智能驾驶芯片或英伟达的Orin系列自动驾驶芯片。
滴滴也是较早进军L4级自动驾驶的科技公司之一。 自2019年分拆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已融资逾12亿美元,受到资本青睐。 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当红鸡”。 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个人出行、交通、街景等场景数据,同时部署了基于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感知模型和大规模预测模型,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算法。
当两个有着各自追求安全的巨头相遇时,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们希望制造对消费者负责且安全的自动驾驶产品。
随着安迪工商牌照获批,相比其他龙头企业的“传统玩法”,艾安、滴滴、安迪形成的“科技+智造+运营”模式未来将在L4实现商业化。 在技术、业务闭环、拓展经营领域等方面共同发力。
另一个打破规则的点是,艾安、滴滴、安迪打造了整车厂、出行服务运营商和自动驾驶公司三向合作的“铁三角模式”。 这也解决了以往市场玩家所面临的问题。 有一个环节存在缺陷。
无论是自动驾驶带来的车载终端的变化,还是自动驾驶平台上展现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变现能力,亦或是将自动驾驶技术带入B端共享出行的具体应用场景,这个“铁三角” ” “它具有打破规则的发展潜力。
接下来,随着安迪L4的商业化,这个“铁三角”带来的生态变化将体现在运营层面。 与其他还在“烧钱”的玩家相比,安迪也能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掌握大规模量产能力生态,打开万亿级市场大门
自动驾驶的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了。 无人共享出行服务及相关产业的10万亿元市场,在寒冬过后也到了价值释放的时刻。
据IHS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占比60%,约合1.35万亿元。 如果产业向上下游扩散,从汽车制造到更广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这将是又一个10万亿级的产业。
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和出行服务收入将超过5000亿美元。 还降低了90%的交通事故率,节省高达45%的通勤时间,让出行服务更加经济。
与其他行业相比,自动驾驶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前景非常确定。
政策支持持续落实,资本市场热潮也席卷而来。 广汽集团旗下专注自动驾驶和概念的出行平台如骑出行,3月份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计划成为“第一出行”。 1只旅游科技股”; 地平线还与黑芝麻智能争夺港交所的“自动驾驶”平台。 1 号芯片”。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刺激下,谁能率先找到游戏商业化的出路,谁就能站在时代的浪潮中。
安迪在toB市场找到商业化路径后,首批10万台的规模是之前业界难以想象的。 而端到端模型成为业界主流方法后,更多地依赖于用海量数据训练模型,才能达到“力大无穷”的效果。 这种在toB市场积累的能力也可以应用到toC市场,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奠定技术和数据积累的基础。
安迪将由此成为连接汽车终端、掌握海量数据、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技术平台。 这个平台将会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不过,广汽艾安也认为,当前行业尚未走到终点,仍处于多种技术并行发展的状态。 这让广汽艾安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继续与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携手合作,确保核心竞争力,保持在智能驾驶行业第一梯队的地位。 B端和C端将开发L4音量。 两全其美。
新能源时代的到来,重塑了百年汽车产业。 科技、互联网与汽车制造的融合,给这一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整车厂逐渐向科技公司转型,这也意味着未来行业排名将重新排列。
新时代已经到来。 无人出行时代,安迪及其背后的广汽艾安或将成为新时代的行业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