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5 月中国市场销量创纪录,同比增长 30%,环比增长 77%
日前,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公布了5月销量成绩,而在裁员风波以及国内互联网上盛行的特斯拉产品失去竞争力的舆论风潮下,特斯拉5月份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究竟如何,尤为引人注目。
多数人认为特斯拉5月份在中国市场,可能会交出一份比较糟糕的成绩。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特斯拉5月份在中国市场交出了一份同月创纪录的销量成绩。
来自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5月,仅凭借Model Y和Model 3焕新版两款主力车型,特斯拉5月份在中国市场销量超55000辆。
这一销量数据,对比2023年5月份的42508辆,同比增长30%;对比2024年4月份的3.1万辆销量成绩环比增长77%。
特斯拉5月的这一销量成绩,似乎也再次验证了那句“网上没赢过,实际没输过”。
事实上,在互联网上,有关特斯拉的争论从未停歇——从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路径到市场策略,特斯拉一直是舆论场上的焦点。
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在主力车型多年未推出大换代车型、极简内饰风格,在公关策略上的不充值车评人、对造谣抹黑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等策略,也总是屡屡引发舆论大讨论。
而在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纯电需求放缓,特斯拉一季度全球销量不及预期随即展开大裁员的动作,以及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上马800V高压快充等技术现实下,国内互联网舆论更似乎是进一步形成了看衰特斯拉市场表现的共识,认为特斯拉已经不行了。
但当这次5月份的销量数据出炉,特斯拉则再次以实际的市场认可度,证明了这些唱衰声音的谬误。
舆论与销量反差背后是键盘看衰远比钱包投票来得容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谬误,一言以蔽之,则是“键盘看衰远比钱包投票来得容易”,
如前所述:特斯拉作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国内在能源负面新闻市场,更是特斯拉才配拥有“姓名权”这样的“殊荣”。
当前,在网络上看衰特斯拉更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舆论正确,要是看好特斯拉,则更容易被扣上“不懂技术、崇洋媚外的帽子”。
但这种“舆论正确”并不代表这些人就拥有正确的市场判断,否则,特斯拉在五月份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了,当然,特斯拉也更不会成为所有国产新能源车企对标的对象了。
事实上,每一份销量,都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而特斯拉5月份在中国市场超过5.5万辆的月销成绩,体现的是消费者们对特斯拉产品力的肯定。
事实上,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一直能保持较高销量,能屡屡打脸看衰者,其背后原因才是值得这些看衰者们深思的。
特斯拉为什么能在当前这个极度内卷的市场上,依旧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
这恐怕远非这些看衰者们在给特斯拉用户扣帽子时的“不懂技术、崇洋媚外、品牌光环”来得这么简单。
事实上,这些人忽略了一个基本逻辑事实是:即使是品牌光环,为什么特斯拉有品牌光环,而你们所支持的这些新能源品牌,他们的品牌光环去了哪里?更何况,即使是品牌光环,也需要产品日积月累。
而Model 3焕新版和Model Y作为特斯拉销量主力车型,能够在当前市场销量上持续得到用户的认可,个人认为根源还是在于这两款产品的产品力以及特斯拉目前执行的积极的销售政策,满足了用户需求,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从产品力来说,特斯拉这两款产品拥有流畅的外形设计、可靠的智能化体验以及领先的能耗水平,Model Y更有同级最强空间表现。
诸如在纯电用户最在意的能耗表现上,特斯拉Model Y是当前全球能耗最低的SUV,Model Y长续航全能驱动版一度电可以行驶6公里以上,这一能力目前无人能出其右。
虽然当前已有车企宣称旗下SUV产品能耗低于特斯拉Model Y,但产品却并未通过用户实测,所以究竟是宣称的PPT数据还是真实实力,目前还无法验证。
而在补能能力上,特斯拉这两款车型虽然没有当前国产新能源流行的800V高压快充,但从现实来说,800V高压快充在当前条件下其实多数时候并不能发挥出实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沦为了在产品演示时的确很震撼,但绝大数时候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能与特斯拉大电流方案拉开太大的差距。
而在补能之外,销量主力特斯拉Model Y在同尺寸下所拥有的空间优势,积极销售政策下的实惠价格、庞大销量带来的汽车后市场的丰富性以及相对较高的二手保值率,更是用户最终选择特斯拉的关键所在。
在屡屡被销量打脸的现实下,唱衰者们的认知需要刷新
每一次特斯拉销量的公布,都像是对那些唱衰者的公开打脸。而一次次地被打脸,也无疑是在告诉那些只看表面、忽视实质的看衰者们:在商业的战场上,最终说话的是实力,而不是键盘,市场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些仅基于主观判断或是片面信息预测,乃至仅仅是因为不喜欢特斯拉这个品牌,而用键盘疯狂唱衰特斯拉的人,都会在现实面前被一一驳斥。
其实,如果键盘真的这么有用的话,那么那些在网络上被称赞上了天的品牌,在市场销量表现上,也应该一飞冲天才对。
如此现实,是值得这些看衰者们深刻反思的。
其实就现实而言,坦率来讲,仅就我们这些普通人所掌握的信息来说,要看清一家车企的竞争力,本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汽车市场的竞争并非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条长赛道,是一场马拉松。
所以在此现实下,仅凭车企一小段时间的表现、几个大V言论、以及个人喜好,就看衰市场的领头羊企业,这种做法,无疑是将复杂问题极度简单化乃至无脑化,而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要尝试正确评价一个品牌:站在市场真实数据面前,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下,摆正位置、不被自己的喜恶左右、不被个别声音带偏、不把自己困于认知牢笼,客观理性分析竞争优势与挑战,或是才是正确的评价之道。
但现实是,许多人一开始屁股就已经坐歪了,都没有站在真实的市场的面前去分析答案,而仅仅是为了看衰而看衰,为了看好而看好,那自然也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邻章”(ID:),作者:邻章,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