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成本降低,特斯拉已准备八年
这是与特斯拉的双向旅行。
4月5日,马斯克置顶帖子:“Tesla on 8/8”(特斯拉将于8月8日推出机器人出租车)。
事件起因是路透社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电动汽车竞争激烈,特斯拉取消低成本汽车计划》的文章。
这篇文章称:特斯拉将取消平价车型 Model 2 的生产计划,专注于开发。
马斯克跳出来指责路透社撒谎。 特斯拉会这么做,但 Model 2 不会被取消。
一些内部人士认为,路透社和特斯拉都没有撒谎。 Model 2很可能是同平台车型,但驾驶舱略有不同。
因此,Model 2大概率会在8月8日的发布会上同台亮相。
特斯拉的入局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方面,沉寂已久的市场终于迎来了令人兴奋的颠覆者,这很可能为申禾迎来第二春。
另一方面,它可能成为特斯拉资本市场短期的救急药,长期的“长生不老药”。
目前,特斯拉正陷入Q1泥潭,迎来2年来首次季度销量同比下滑。
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生产了43.34万辆电动汽车,交付了38.68万辆。 与去年同期相比,特斯拉同比分别下降2%和8.5%,环比下降12.5%和20.16%。
2006年,当马斯克刚刚探索量产时,他就有了人脑链接的想法。
十八年后,当乘用车销量放缓时,马斯克终于透露了他蓄谋已久的计划:去码头买点炸薯条吃。
01 特斯拉和特斯拉需要彼此
,是全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的垂直应用领域,其进步与自动驾驶的发展密切相关。
潮起潮落与自动驾驶的背景是一致的。 从2016年推出Waymo One自动驾驶服务算起,先锋似乎已经存在了六年,其技术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5年前谷歌的秘密自动驾驶项目。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巨头押注技术时期、资本蓬勃发展时期、沉寂低谷时期,从一夜之间登上神坛,到陷入诉讼和事故纠缠而陷入沉寂,一路坎坷。
到了祭坛时刻,Waymo 独立仅 2 年,估值就飙升至 1750 亿美元,相当于谷歌的 1/4。
尽管热钱汹涌澎湃,但它仍然是一个只烧钱没有回报的生意。 国内外情况基本相同,解除安全防护、扩大作业范围进展缓慢。 因此,国内L4自动驾驶企业不再痴迷,转而为车企提供L2+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那些曾经繁荣的自动驾驶公司现在已经濒临死亡。 Uber 出售了其自动驾驶部门 ATG,Argo.ai 倒闭,其运营许可证被吊销,Aptiv 出售了其股票。 一时间,整个行业笼罩在事故、高管辞职、投资遇冷的阴霾之中。
根本原因是技术、商业和政策成为制衡。 直到去年,Waymo 才被允许在旧金山提供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的收费服务。
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长期提供打车优惠券,但短期内尚未实现盈利。
特斯拉低谷入市,看似突然,实则水到渠成。
首先,来自于马斯克自身的坚持。 正如《马斯克传》中提到的,马斯克的宏伟愿景是让特斯拉制造出一款可以完全自动驾驶、无需任何人为干预的汽车。
为此,马斯克在内部要求特斯拉设计总监弗兰茨·冯·霍尔茨豪森设计一款既没有方向盘,也没有油门或刹车踏板的车辆。 霍尔茨豪森向马斯克承诺,“当 Model Y 投入量产时,它将是一款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
按照马斯克的计划,这个愿望将在2017年底实现。最后他承认“要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必须解决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问题”。
二是来自有待挖掘的市场。 当市场处于低谷时,往往是勇敢的人获利。
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政策顺畅的条件下,将吃掉网约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美元。
如今,它就像一条通向大海的下水道。 我们知道狭窄的管道后面是海洋,但我们却无法移动。 而特斯拉或许就是炸毁管道、打开市场的炸弹。
第三,可能成为特斯拉资本市场短期的救急药和长期的“长生丹”。
短期来看,特斯拉需要挽救股价。
现在,短期效果已经发挥作用。 4月5日马斯克宣布入职后,因交付量下降,股价下跌,股价随之上涨,最高达到174美元/股。
长期来看,特斯拉在To C汽车销售业务上面临着销量和利润率的激烈竞争。
过去八个季度中有七个季度,特斯拉的产量超过了销量。
特斯拉更新版/Y未能满足消费者预期,新车批量出货要等到2025年。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躺赢”的特斯拉不得不时刻警惕来自小米、乐淘、智极、极氪的“品牌惊喜”。
因此,特斯拉需要更具想象力的商业模式。
02 特斯拉为降低成本已经准备了八年。
中外巨头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却未能大规模扩张。 难道特斯拉一到就这么做了?
至少特斯拉的进入搅动了局势。
不少业内人士都在期待特斯拉的入局。 有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的推出或将给国内智能驾驶带来新的生机”。
就在特斯拉宣布这一消息两天后,广汽宜安与滴滴自动驾驶正式宣布,将共同投资注册安迪科技,并将于2025年量产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双方将打造跨界汽车产业链。 SUV车型方面,滴滴负责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广汽艾安负责整车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
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事故外,整个行业都处于沉寂状态。
滴滴继特斯拉之后官宣,也算是趁势而为。
特斯拉想要介入的原因很简单——它有足够的信心解决痛点问题。
如果从2016年初启动FSD研发算起,特斯拉为了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已经准备了至少8年。
以下是特斯拉为行业带来的两项创新:
第一,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创新。
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技术细节与较早入局的公司有很大不同。
在感知方面,以Waymo为代表的公司早期坚持使用激光雷达进行多融合感知,而特斯拉则坚持纯视觉。 同时,特斯拉正在尝试从原来的人工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将大模型引入到自动驾驶系统的不同模块中,以降低系统成本和决策负担;
在整体策略上,特斯拉将自动驾驶系统置于端到端的框架中,采用第一性原理,利用类人智能解决真实道路上的无尽案例。
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与自动驾驶公司不同,特斯拉本身就是一家拥有海量数据的汽车公司。 目前,特斯拉 FSD 里程超过 10 亿英里,200 万辆汽车部署了端到端神经网络驾驶策略。
马斯克提到,“用不了多久,特斯拉 FSD 的续驶里程将突破 100 亿英里”。
这比过去自动驾驶公司从固定范围内的自营车辆购买的数据量更快、更广泛。
数据量增加带来的强大泛化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为全面推广提供技术基础。
其次,特斯拉作为汽车公司的进入可以改变核心商业模式。
我们先从生产的角度来看。
除了政策限制外,他们还面临着安全防护栏不拆除、整车制造和技术投入成本过高的问题。 短时间内,各家企业都无法恢复元气。
过去,以Waymo、百度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势力在降低造车成本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一方面,与车企合作,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车辆成本。 2021年,百度与北汽极虎发布了第一代共享无人车Moon。 车辆和无人驾驶套件价值48万元。 到了第六代无人车RT6的时候,成本价已经降到了25万元。
同样,Waymo也不再使用克莱斯勒的改装车和纯电动SUV捷豹I-PACE,而是与纪氪合作打造。
特斯拉的入局改变了过去自动驾驶公司与车企合作的局面。 拥有自己的制造基础和自动驾驶技术双BUFF,让特斯拉将制造成本控制在自己手中。
特斯拉想要生产的汽车价格只有一半。
按照马斯克雄心勃勃的公告时间表中的价格计算,特斯拉的售价约为2.5万美元(18.2万元人民币),而到今年8月8日发布会时,这一数字可能会降至15万元以下。
怎样才能降低呢? 首先是简约的外观。
这款车的外观并不神秘。 马斯克已经有了这样的设想——蝴蝶门、两人座、无方向盘、三个轮子、前两个后一个、后备箱还有储物空间。
其次是采用最新的制造和装配技术。
据悉,Model 2和将使用特斯拉德克萨斯州工厂的新一代并行装配线生产。 装模、喷漆、压铸、重装同时进行,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是技术成本的降低。 特斯拉正准备安装FSD系统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特斯拉的端到端自动驾驶,除了开辟了新的技术范式之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降低了智能驾驶的成本。
另外,通过数据驱动减少代码量,可以减少工作量和工程师人工成本。
马斯克曾提到,特斯拉 FSD V12 使用神经网络将手动编程的 C++ 控制代码从 30 万行减少到 3,000 行。
此外,特斯拉的一大杀手锏是“用户呆在家里,汽车自己赚钱”的商业模式。
按照马斯克的愿景,他希望购买Model 2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在外出时用车供自己使用,还可以用车开出租车、接单,一年赚3万美元。
这样的商业模式根本不需要特斯拉承担车辆的生产制造成本,彻底颠覆了过去行业“自营、自购、自营”的商业模式。
03 复制网约车市场奇迹?
话虽如此,这个行业最缺的并不是技术。
至少自动驾驶鼻祖Waymo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并不比特斯拉少。
在论文《with for》中,Waymo 研究人员讨论了大规模应用模仿和强化学习的结合如何使系统在具有挑战性的场景中(例如涉及锥桶的安全事故的情况下)提高策略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问题发生概率降低38%以上。
在国内,百度和圆融七星也在感知模块中引入大型模型,试图通过端到端的架构来增强自动驾驶的泛化能力。
在技术问题不断优化的同时,缺少的是像网约车孵化这样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以及像Uber这样的行业领军者来引领行业破冰。
回顾网约车市场,你会发现它的发展历程与今天非常相似。
网约车创业已有15年,也经历了激情变革——创业狂潮——稳定发展三个演化过程。
第一阶段,花钱买车、游说政府是主旋律。
2009年,Uber首次在旧金山推出服务时,使用的是该公司购买的凯迪拉克凯迪拉克,司机穿着西装,头发油腻。
第二阶段,你不再花钱买车,而是要花钱拓展市场、游说当地政府、创新商业模式。
直到2012年,网约车市场才逐渐迎来非出租车拼车服务,让普通车主可以通过开车赚钱。 一方面,政策乌云笼罩,司机抵制网约车,被当地政府列为非法经营……另一方面,商业混战行业却充满活力。
第三阶段,经历了商战之后,网约车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改变了大家的出行模式。
运营模式还包括第三方租车品牌、出租车公司、个人网约车车主等。
从市场结构来看,欧美以Grab、Bolt、Lyft为主。 滴滴出行、Grab 和 Ola Cabs 分别成为中国、东南亚和印度最大的交通公司。
详细来说,网约车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的关键只有两个:破冰和可以开拓的商业模式。
过去主要有两个梯队:
一类是以Uber、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公司。 他们成立了自动驾驶事业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正在谨慎试水。
第一类是L4级自动驾驶事业部/公司,以Waymo、百度为代表,投入巨资却陷入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难以规模化运营。
特斯拉能够成为行业破冰者,取决于以下三点:
第一,第一位置直接晋级。 与以往的传统行业不同,特斯拉的进入是由马斯克这个一号人物直接推动的。 马斯克的坚强意志,也将使特斯拉的决心和行动更加坚定和果断。
二是制造与技术并重。 在传统行业,车企的作用只是辅助自动驾驶公司或者网约车公司进行制造。 特斯拉作为车企直接入局,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和生产制造,将实现更高的成本降低和合作。
第三,特斯拉的用户基础和真实驾驶数据都比较先进,可以赋予该行业像网约车行业一样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特斯拉一直是个“跟踪狂”。 借用《三体》里的一句话,“这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自2006年起,特斯拉每十年都会披露其“秘密野心”。
One的秘密野心是打造一款能够帮助特斯拉树立高端形象的小批量跑车,然后用前期赚到的钱投资生产能够帮助特斯拉树立高端形象的中高端产品。可以批量生产。
例如,特斯拉将依靠并进一步巩固销售,并通过大规模量产,为后续发展储备足够的自动驾驶技术、数据和资金。
秘密宏伟计划的第二章于2016年发布,不仅旨在扩大电动汽车产品线,还开发比人类手动驾驶安全10倍的自动驾驶技术。 因此,人们看到了特斯拉和特斯拉FSD V12。
还有一个愿景是让车辆在闲置时为车主赚钱。
特斯拉的进入是秘密野心第二章的结束。
过去十年来,特斯拉无疑是电动和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导者,现在它也可能成为破冰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白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