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看上去都一个样,中国新能源车“抄越”保时捷?
2024-04-18
资讯
辨别车辆外观变成了“消消乐”游戏,不知道这是否是中国消费者幸福的烦恼。 随着电动化的深入发展,更多汽车品牌推出新能源新车,自主品牌更是其中的领军者。然而,这些新问世的新能源车,无论是外观和内饰,或者是其他具体的功能配置,都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看上去都一个样”。 在燃油车时代,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同品牌的车型基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然而,在新能源领域,由于不少车型是“应试”产品,而部分品牌也是市场新贵,“致敬”友商可能就是最快捷的入局方式。 既然是捷径,那就注定不可能长远。如果中国的新能源车只能继续玩“消消乐”,那么也会背离我国大力发展汽车电动化的初衷——是要超越保时捷,而不是“抄越”保时捷。 “怎么这些车都长一个样”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要一眼认出当下的新能源新车并非易事。 今天看到这款新车,似乎与其他品牌的某款车型颇为相似。明天看到另一款新车,又感觉是另一品牌车型的双胞胎兄弟。甚至,有的车型如果捂上LOGO,还真的一下子无法辨认出究竟是哪个品牌的新车。 辨认车型,考验着消费者的专业水平,也挑战者消费者的购车底线——花更高的价钱买车,总不能买到跟便宜的产品长相接近的车吧。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车辆外观设计的对比图。可以发现,这些车型的车头形状、车灯、保险杠、流线分布等均有明显相似的地方,站在稍微远一点的距离一看,还真未必能马上分辨出是哪款车型。
▲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头设计对比,从上到下分别为飞凡F7、哪吒S、吉利银河E8、深蓝SL03、智己L7、蔚来ET5、极狐阿尔法S和阿维塔12 除了基本的外观形象设计元素以外,大量新能源新车在外观配置上也开始千篇一律。比如都喜欢采用备受诟病的隐藏式门把手、都喜欢用贯穿式的一字线条尾灯、日行灯也越来越细长等。
更有甚者,还充当“缝合怪”。比如当下火热的小米SU7,外观神似保时捷Taycan,仔细看更多设计细节又还有其他品牌车型的影子,“致敬”众泰等一众友商之余还以此“抄越”保时捷。 ▲小米SU7与保时捷Taycan外观对比(来源:网络) 除了外观设计上的雷同,车厢内也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内饰方面,“大彩电”成为了标配,如果中控屏幕尺寸低于14英寸都不好意思打上“高端”的名号。座椅方面,家家配备零重力座椅,然而具体的功能和使用体验的差别却非常有限。天窗方面,人均一块全景天幕,然而夏天面对太阳曝晒消费者只能在车里打伞。
除了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也进入了同质化之困。比如近两年车企纷纷加码的激光雷达、800V充电、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这些配置究竟是否为刚需?数量多少和参数数值的高低对实际的用车体验究竟有何影响?面对车企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眼花缭乱的同质化配置,消费者往往陷入不解和疑惑之中。 既然功能配置相差不大,要想抢占销量,性价比就要跟上了。新年伊始,比亚迪、吉利、长安、五菱等品牌掀起的“价格战”,无疑也是新能源车同质化的一个缩影——拼的不是技术水平和使用体验,更多的只是围绕一到两个功能配置和相差不大的价格在“内卷”。 ▲多个品牌龙年伊始掀起“价格战”(来源:车企官方微博) 年轻人不背这锅 除了走“致敬”友商的捷径,年轻人也成为车企设计同质化的“替罪羊”。“年轻人都喜欢这样的设计”“燃油车设计太老套了,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了”“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就应该长这样”。 既要“借鉴”,又要让年轻人接受,车企们自以为非常了解年轻人的口味和审美,加上为了与燃油车形成差异化竞争,带来更低的风阻系数和更短的零百加速时间,于是就有了大同小异的新车外观设计。 当各个车企在面对同一个价格区间、同一批供应商、并且瞄准同一目标消费群体的时候,做出来的产品自然就很难形成明显的差异化。 ▲来源:《消费者报道》摄 此外,新能源车推陈出新的速度非常快,而电动化平台和架构的采用,也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在众口难调的市场中找到正确答案,同质化带来的低试错成本就是绝大多数车企的第一选择,“套娃”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年轻消费者不会轻易被车企定义,也不会被车企的同质化设计“霸凌”。一款车型能否长远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多样化的新车设计才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购车选择。 因此,车企应该走出参数至上、堆砌不必要的设计和功能的怪圈,而是侧重保留和研发能真正提升消费者用车体验的功能和配置。 可以这样说,现在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卷价格、卷配置、卷堆料,其实这并不是汽车行业最健康的状态。因为汽车最基础的竞争点永远是技术和成本,只有全方位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成为消费者的购车首选。 所以,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是技术的超越,而不是设计的“抄越”。车企们别再沉迷于玩“消消乐”了,也别再只看参数高低而忽略实际体验了。 车,真不是“抄”出来的。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更有甚者,还充当“缝合怪”。比如当下火热的小米SU7,外观神似保时捷Taycan,仔细看更多设计细节又还有其他品牌车型的影子,“致敬”众泰等一众友商之余还以此“抄越”保时捷。 ▲小米SU7与保时捷Taycan外观对比(来源:网络) 除了外观设计上的雷同,车厢内也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内饰方面,“大彩电”成为了标配,如果中控屏幕尺寸低于14英寸都不好意思打上“高端”的名号。座椅方面,家家配备零重力座椅,然而具体的功能和使用体验的差别却非常有限。天窗方面,人均一块全景天幕,然而夏天面对太阳曝晒消费者只能在车里打伞。
除了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也进入了同质化之困。比如近两年车企纷纷加码的激光雷达、800V充电、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这些配置究竟是否为刚需?数量多少和参数数值的高低对实际的用车体验究竟有何影响?面对车企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眼花缭乱的同质化配置,消费者往往陷入不解和疑惑之中。 既然功能配置相差不大,要想抢占销量,性价比就要跟上了。新年伊始,比亚迪、吉利、长安、五菱等品牌掀起的“价格战”,无疑也是新能源车同质化的一个缩影——拼的不是技术水平和使用体验,更多的只是围绕一到两个功能配置和相差不大的价格在“内卷”。 ▲多个品牌龙年伊始掀起“价格战”(来源:车企官方微博) 年轻人不背这锅 除了走“致敬”友商的捷径,年轻人也成为车企设计同质化的“替罪羊”。“年轻人都喜欢这样的设计”“燃油车设计太老套了,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了”“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就应该长这样”。 既要“借鉴”,又要让年轻人接受,车企们自以为非常了解年轻人的口味和审美,加上为了与燃油车形成差异化竞争,带来更低的风阻系数和更短的零百加速时间,于是就有了大同小异的新车外观设计。 当各个车企在面对同一个价格区间、同一批供应商、并且瞄准同一目标消费群体的时候,做出来的产品自然就很难形成明显的差异化。 ▲来源:《消费者报道》摄 此外,新能源车推陈出新的速度非常快,而电动化平台和架构的采用,也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在众口难调的市场中找到正确答案,同质化带来的低试错成本就是绝大多数车企的第一选择,“套娃”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年轻消费者不会轻易被车企定义,也不会被车企的同质化设计“霸凌”。一款车型能否长远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多样化的新车设计才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购车选择。 因此,车企应该走出参数至上、堆砌不必要的设计和功能的怪圈,而是侧重保留和研发能真正提升消费者用车体验的功能和配置。 可以这样说,现在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卷价格、卷配置、卷堆料,其实这并不是汽车行业最健康的状态。因为汽车最基础的竞争点永远是技术和成本,只有全方位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成为消费者的购车首选。 所以,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是技术的超越,而不是设计的“抄越”。车企们别再沉迷于玩“消消乐”了,也别再只看参数高低而忽略实际体验了。 车,真不是“抄”出来的。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