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高新区:追新逐绿加数跑,向新而行链动未来
东风纳米01新能源汽车特写图、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细节图、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全景图……
8月14日,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军带着三张图走进湖北日报5G演播室,分享追新逐绿加“数”跑的故事。
1992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襄阳高新区应运而生。32年栉风沐雨、接续奋斗,襄阳高新区茁壮成长——
以襄阳市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20%的GDP和5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培育了全市25%的规上工业企业和近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近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是襄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火车头”。
“向新而行,‘链’动未来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王军表示,襄阳高新区立足国家所需、聚焦湖北所向、紧扣襄阳所盼、围绕自身所求,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持续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争先进位。
石头变成丝,崛起科创新高地
“把石头变成布料,第一步是熔绒拉丝,从玄武岩中‘抽’丝难度很大,一根细丝仅5.5微米,是世界上最细的玄武岩单根丝。”
9月1日晚,襄阳造“石头版”五星红旗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这是世界首面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的国旗,用玄武岩纤维“织”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从石头中“抽”出全球最细玄武岩纤维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名叫汇尔杰,成长壮大于襄阳高新区。像汇尔杰这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襄阳高新区有20家。
“普通玄武岩纤维每吨1.5万元,而5.5微米玄武岩纤维新产品,每吨售价达六七万元。”王军感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
当前,襄阳高新区以襄阳科技城、创业服务中心、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为支点建设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集聚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29家,建有各类国家级、湖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与高校院所共建科研机构,引进和培育院士15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万余人。
如何让各类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襄’向而行,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王军介绍,襄阳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打造一支懂经济、懂产业、懂市场、懂科技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服务保障高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大胆创、大步闯。
目前,襄阳高新区已成为科创企业成长高地,综合实力在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34位,在全省12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2。
东风纳米01量产,聪明车驶上智慧路
因车而立、因车而兴、因车而荣,汽车是襄阳高新区第一支柱产业,也是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支撑。
借“东风出山”、“三线”军工企业转迁机遇,襄阳高新区从建区之初,就迈入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截至目前,基本形成以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攻方向的“1+2+N”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军介绍,东风股份、东风纳米、康明斯等五大主机厂,吸引集聚了4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形成了35平方公里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专业化特色园区,2023年产值达1168.3亿元,同比增长6.9%。
抢抓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机遇,襄阳高新区加速奔跑。
今年初,东风纳米01量产,襄阳实现了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零的突破。今年以来,高新区汽车产业连续5个月累计产值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3.3万辆,同比增长218.8%。
“聪明的车”驰骋,“智慧的路”通达。
王军介绍,襄阳高新区坚定不移发展“汽车+”产业,按照“车路云一体化”布局,已完成对33.4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公开测试道路的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全国领先的支持车联网深度应用的开发测试和验证平台。围绕襄阳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目标,以研发制造、场景测试、商业化应用为重点,深入探索可盈利、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整车“秒级”过卡,“襄阳造”加速出海
走进襄阳综保区,1.89平方公里的围网内,停满了待出境车辆。襄阳海关创新卡口智能采集方式,车辆在入口处扫码,卡口自动抬杆,实现出口整车“秒级”过卡。
作为襄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阵地,襄阳高新区今年上半年进出口额预计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新能源整车以及低压锂电池、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占比达49%。
“这一成绩体现了国家高新区、湖北自贸试验区襄阳片区、襄阳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四区’叠加优势。”王军介绍,襄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综合指数连续5年在内陆地级市片区中位列第一,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2023年襄阳自贸片区、综保区进出口增速均显著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如何进一步扩大优势,让襄阳加速链接世界?
王军表示,要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不断拓展“综保区+产业”功能,创新“汽车产业带+跨境电商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出海模式,把高新区汽车产业的庞大体量变为外贸发展的最大增量;继续支持、引导、服务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从海外贸易到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布局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