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出口蓬勃发展,尤其在欧洲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在2023年的出口份额接近半壁江山。然而,这一增长引发了欧洲的忧虑,去年欧盟委员会已经开始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展开反补贴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中国向欧洲出口新能源汽车的形势愈发严峻。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初步裁定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对欧洲同行构成经济威胁,因此可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幅度在17.4%至38.1%。受影响的企业包括特斯拉(在华生产的特斯拉可能享有单独税率),如长城汽车和蔚来等。这些举措导致长城汽车欧洲总部面临关闭,蔚来旗下品牌“萤火虫”的欧洲首秀计划调整。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挑战不仅限于关税,还包括比亚迪、蔚来等在内的其他厂商遭遇困境。预计关税将使车辆价格上升,影响销量。长城汽车和蔚来等已采取应对措施,比如长城汽车欧洲业务收缩,蔚来调整欧洲市场战略。
尽管欧盟坚持反补贴调查,但中国车企并未坐以待毙,它们正在自建工厂并在欧洲提升品牌知名度。中国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强调,企业需提升产品质量,适应欧洲市场,并积极布局本土化生产。各大汽车品牌如奇瑞、上汽、吉利、长城和比亚迪都在欧洲积极投资建厂。
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强劲,尤其是高端车型,预计即使面临关税压力,仍有市场空间。不过,业内也指出,虽然短期内可能面临20%左右的关税,但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依旧旺盛,中国出口仍有机会。
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也面临欧洲内部的反对声音,如宝马集团认为此举不利于欧洲汽车行业和整体利益。这显示出,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欧盟的行动而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