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获年度演出 IP·年度优秀剧目殊荣
昨晚,大型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拉开一连四场演出的大幕。当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座无虚席,上千名观众的思绪被剧中主人公向金喜跌宕起伏的命运所牵动,在悬疑与诗意交织的戏剧构作中,感受到一段可歌可泣的平民史诗。
话剧《向延安》由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在6月23日举行的2024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话剧《向延安》摘得“年度演出IP·年度优秀剧目”殊荣。
话剧讲述了1939 年上海华光无线电学校的进步学生们怀着青春热血准备出发去延安。此时正值主人公向金喜的父亲一周年忌日,紧迫的时局、亲情的羁绊、信仰的相悖,拉扯着向家每一个人。向金喜酷爱厨艺,因追逐心上人而误打误撞步入革命征途,陷于谍战漩涡。他心中向往圣地延安,却因命运的陡转留在了上海,在乱世与黑暗之中心向黎明,步步为营······
话剧《向延安》改编自作家海飞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同名小说,由海飞担任编剧、“文华导演奖”李伯男执导。“向延安”的真正意思是“心向往之”,主人公一生未能踏出上海,却以一种隐秘而伟大的方式“抵达”了延安。海飞表示,《向延安》不只是一部红色作品,更是一部青春颂歌,任何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青春与理想的影子。“不论什么年代,充满激情、勇立潮头的永远都是年轻人。对于当今年轻人,《向延安》也具有契合时代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一部特别适合年轻人观看的话剧。”
如何将《向延安》原著26万余字的叙事篇幅浓缩为近3个小时的舞台呈现,既要兼具文学性与戏剧性,还要创新表达?导演李伯男表示,“在话剧《向延安》中,我一直在找打开剧本叙事结构的钥匙。总体来说,这部剧应该是‘兼工带写’的,局部要‘工笔’,而整体上则要‘写意’。空间、表演、人物细节的写实,和整体气质与舞台表达的诗性,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
舞台上,一座高耸的钟楼始终矗立,随着矩形转台的不停转动,迁移出不同的故事场景。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话剧《向延安》舞美设计桑琦表示,钟楼寓意着每个人心向往之的延安,而特意设计成的“四面有门”的形式,也是一种“你永远能抵达延安”的隐喻。舞台深处的大幕上,虚实结合的光影勾勒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街头里弄的风貌,在诗意的叙事中呈现电影质感。
首演当晚,刘智扬、李施嬅等演员悉数登场,将《向延安》中的人物群像激活。其中,李霆、李劲峰、孙翌琳三位演员是首次在话剧《向延安》中亮相。来自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的戏骨们与首次踏足话剧舞台的跨界明星们同台飙戏,给予观众的不仅是新鲜感,更是一场多元表演风格的融合与对撞。
有年轻观众在观剧后表示,《向延安》的故事在恢宏的背景下,在漫长的时间线中找到了亲情、爱情、友情的切入口,从家事到国事的不断扩充、层层递进,让观众能很好地代入情绪,尤其是对青春与理想润物细无声式的刻画,很容易让人找到共鸣。
话剧《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将持续到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