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裁员后召回关键岗位员工,引发市场关注
近日,理想汽车在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仅一个月后,开始召回部分被裁的关键岗位员工,被不少网友戏称为“裁员裁到大动脉”。
有媒体报道称,因此前的大裁员影响到产品测试开发,已有部分研发人员接到通知被召回公司,然而这些被召回的员工将不再享有之前协商的赔偿金。他们的合同将直接延续,无须再次经历试用期等繁琐流程。目前尚不清楚召回规模和各部门比例。
经济学家余丰慧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理想汽车近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此次召回关键岗位员工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应对包括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产品策略的调整。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资料显示,通过调整,理想汽车从一季度纯电车型MEGA上市成绩不佳的阴霾中逐步走出,5月交付新车35020辆,同比增长23.8%。
就上述情况,记者联系理想汽车官方,截至发稿时,理想汽车官方暂未置评。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记者表示:理想汽车此举可能会对企业造成一些影响:例如员工士气和信任度可能受损,影响团队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公司形象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影响招聘和品牌声誉;另外,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面临劳动争议和法律诉讼。
针对该情况,他建议,企业应该透明沟通,向员工解释召回的原因和目的,于此同时,考虑员工感受,提供适当的补偿或激励措施,以重建信任。另外,还需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处理过程合法合规。
为“激进”买单
此前,有报道显示,理想汽车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预计涉及员工人数超过5600人。其中,销售服务运营部门优化超过400人,招聘部门从原来的200多人缩减至40至50人,智驾团队会缩减到1000人以内。
一位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部门员工表示,本轮裁员对内部研发测试部门影响极大,开发几乎停滞,测试仅靠少量低成本外部团队协助。
有业内人士认为,理想汽车此前的人力储备是按照最初预估的80万辆销量目标设定,而当前正在推行的裁员举措是在为这一激进的扩张目标“买单”。
据了解,2024年原本是理想的纯电大年。按照其去年年底的规划,今年3月发布MEGA,下半年发布3款纯电SUV。其中,M9、M8将在今年年内量产,M7预计在2025年一季度量产。到年底,理想汽车将有4款增程电动和4款高压纯电车型在售。
然而理想汽车首款纯电MEGA的“失利”打乱了理想汽车的规划。据了解,这款产品曾被寄予厚望。理想汽车多名高管曾数次宣称MEGA要成为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销量第一名,所以这款车也成为理想汽车今年80万辆销量目标的重要支撑。不过MEGA一上市就因外形被攻击,市场的反映以及销量都不达预期。
由此,理想汽车也开始了一系列动荡。
3月21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内部信中写道,理想误判了纯电战略节奏,错误地把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
与之而来的是李想取消了纯电车型的发布计划。理想汽车也不得不将销量预期从80万辆下调至56万—64万辆。
李想表示,理想汽车并没有因为短期的销量波动而失去信心。相反,这是公司在经历市场洗礼后,对竞争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行冷静评估的结果,单纯的销量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因此,理想汽车应放下之前设定过于激进的销量目标,转而更加注重提升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
据了解,此前,为了支撑80万辆的销量目标,理想汽车原计划将门店数量从去年的467家扩充至800家,进行了大量人员的招聘、店面改造、建设新店面等工作。有理想汽车员工表示,在这一轮调整中,门店扩张计划快速收缩,部分店面停止改造,一些新建设的店面也停止了装修。
组织架构“大动刀”
事实上,经历了波折之后,理想汽车正在不断进行调整。
4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内部全员公告宣布对现行的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此次组织变动主要集中在理想汽车的CEO办公室,从原有涵盖品牌部、产品部、商业部、战略部、供应部的部门变更为“产品与战略群组”。
改名后的产品与战略群组,下设“产品线”部门和“质量运营”部门。在一季度财报会上,李想提到,组织架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建立了一个名为质量运营的新部门,以此“让业务部门真正关注高质量的决策和运营效率,而不是关注流程”。
目前,理想内部的调整仍在继续。有报道称,业务重心向产品部转移后,理想将零售与交付部门合并,并下设了更细分的岗位。
有接近理想的人士认为:“这样的调整可能与零售和交付团队之间的摩擦有关,此前,零售和交付团队由于考核指标不同,难免会有摩擦,对零售端的销量产生不利影响。”据其猜测,零售和交付团队合并之后,目标趋于一致,更利于整体的销量增长。
记者注意到,经历了一系列调整,理想汽车的销量整体有所改善。数据显示,理想汽车,5月交付35020辆,创今年新高,且同环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23.85%和35.8%;年累计交付量达到14.12万辆,同比增长32.54%。
不过这得益于价格低于25万元的理想L6。有数据显示,理想L6在5月5日累计订单超4.1万辆,5月31日第2万辆理想L6正式下线,订单火爆加上产能快速爬坡,L6累计交付突破1.5万辆,成功拉动理想汽车交付量攀升。
有业内人士认为,理想汽车通过不断地纠错和反思显示出企业具有一定的自调整能力,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迅速做出反应,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纠错的勇气和决心是值得肯定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一事件也反映出理想汽车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在裁员之前,是否充分评估了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和人员配置?是否与员工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解释?这些问题都值得企业深入思考和总结。
不过有分析指出,“先裁后召”的事件本质上是企业对市场缺乏一定的预判能力。在着手对企业进行“瘦身”的同时,又迎来了订单的高峰期。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理想汽车的这场“先裁后召”的事件反映出了当下不少企业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的困境。在急于“止血”的心态下,一些公司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裁员策略,但这种做法不仅容易误伤企业的中坚力量,更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人才根基。
余丰慧则对记者表示:“理想汽车此举可能会对企业的士气和员工忠诚度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员工可能会感到公司不守信用。企业应该与员工进行坦诚地沟通,解释决策的原因和影响,尽可能减少员工的疑虑和误解。”
他还表示:“裁员后的赔偿金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公司无权单方面改变。如果员工被召回公司,而公司不履行之前的协议,员工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员工还可以考虑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柏文喜则认为,裁员后召回员工,且不再提供赔偿金,这在法律和道义上可能存在争议。“员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条款、劳动法规定等。员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障自己的权益:与人力资源部门或法律顾问沟通,了解召回的具体原因和条件;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公司的做法符合合同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感到权益受到侵犯,可以寻求法律援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表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