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具体产品与人工智能结合更加紧密的一年。 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产品将开始探索更多与大机型结合的场景。 汽车行业关于“智能化”的讨论也在升温,尤其是近期行业热门话题的小米汽车,更是开启了行业和消费者对整车智能化的想象。

回到早期,去年底,行业龙头比亚迪指出了“下半场是智能化”的行业发展格局,并宣布将在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方面发力。 。 在“老大哥”的带动下,智能化成为当前汽车行业最热门的产品主张,相关产品将在即将召开的北京车展上集中展示。

虽然往届车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智能化相关技术,但这次北京车展可能会特别不同。 关键是市场竞争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智能化”能力不再是行业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能够决定产品乃至企业命运的关键。

微信截图_20240415103631.png

正因为如此,北京车展很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一方面,头部车企将建立更宽的智能护城河,从而打开优势; 另一方面,中尾车企将受益于智能护城河。 如果不够,就会落后并退出比赛队列。

为了让自己留在舞台上,相信车企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在北京车展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智能化成果,将这场淘汰赛的悬念留到最后。 届时,有轨电车团队将为大家带来车展的后续报道,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有哪些智能技术值得关注。

智能驾驶仍是重中之重

智能驾驶无疑是汽车智能化中最耀眼的明珠。 具有最强的议价能力和最高的用户接受度。 也是判断“智能汽车”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的“珍贵”还体现在技术实现的难度上。 目前,能够提供成熟智能驾驶的车企少之又少,能够实现优秀智能驾驶的车企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这种情况在北京车展之后很可能会发生改变。 结合近期的一些趋势,技术演进、可用性覆盖范围扩大、算力升级等都将成为北京车展智能驾驶品类的关键词。

我们首先看一下覆盖范围的改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智能驾驶技术的支持从固有认知中的新势力、新能源汽车转向传统燃油汽车/品牌。 第二,“可以全国带动”。 ”等指标将成为讨论的焦点。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丰田与华为的合作。 据报道,丰田将通过华为提供硬件和软件算法的形式达成三角合作,最终获得超越目前的智能驾驶能力。 不过,最新的爆料还有一些补充。 具体来说,华为与丰田的合作只会出现在比亚迪与丰田联合打造的纯电动车型上。 至于全球其他车型和燃油汽车,丰田将采用其他解决方案。

微信截图_20240415105849.png

另一方面,大众全新途观LPro于4月10日首次公开亮相,该车最大的特点是搭载了大疆智能驾驶平台,从而“颠覆了燃油车的认知”。 可以实现媲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

该车显然将在北京车展上亮相,而从丰田和大众两大合资品牌领头羊的动作来看,“智能驾驶”在市场上覆盖的广度将空前扩大。

智能驾驶能力在垂直维度的普及以“全国可用”为标志。 今年以来,鸿蒙智行、小鹏汽车、极岳等领先的智能驾驶企业频频提及这个词。 其他二线智能驾驶公司也提到了这个词。 比如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也将其作为年度目标。 就连智能驾驶表现一般的极氪和智己,也有信心在年底前推出可在全国范围内行驶的智能驾驶系统。

个人认为,在北京车展上,主流车企都会给出明确的实现“全民驾驶”的时间点。 上半年,多数车企将高速智能驾驶领域拓展至全国。 城市智能驾驶方面,预计秋季前完成测试,年底前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广汽集团4月12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Urban NDA”正式亮相,并用“力争下半年覆盖全国”、“可全国行驶”等字眼。 ” 在智界S7第二次发布会上,华为宣布ADS 2.0升级为“有路的地方就开”,同时还推出了无激光雷达的视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微信截图_20240415111119.png

相信随着车展临近,会有更多车企加入无地图智能驾驶行列,彻底打响智能驾驶能力垂直覆盖之战,以“全国都能开”等技术特征影响用户心智”。

具体到技术细节,相信大家在本届车展上可以看到以下亮点。

首先是“端到端”技术,该技术由特斯拉率先亮相,成为所谓“智能驾驶的下一个技术高地”。 虽然国内领先的智能驾驶企业并未像特斯拉那样在最新版本的智能驾驶系统中实现大规模的“端到端”模式,但小鹏、理想、蔚来、小米等公司都有相对明确的规划。 相信最快今年我们就能看到一些实施案例。

在车展上,相信会有更多鸿蒙智行、极岳等公司围绕端到端技术进行更深入的讲解或者预热。 未来,智能驾驶底层技术的竞争也将基于端到端等底层技术。 竞赛。

第二个亮点是“廉价解决方案”。 大疆承星的“7000元智能驾驶平台”自然是北京车展上的大明星。 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朋友圈”都是我们关注的主要话题。 新疆成功的原因之一。 至于大疆承兴掀起的廉价智能驾驶风暴,相信会有更多的玩家参与其中,尤其是一些像浩莫智行这样开发自动驾驶的老玩家,以及过去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的出行玩家。 寻找合适的机会利用技术去中心化来寻找盈利机会。

image.png

最后,我认为智能驾驶的重点将集中在硬件上。 Orin-X不再是最好的智能驾驶芯片。 最新一代智能驾驶芯片THOR预计将在车展上亮相。 至于国内芯片供应商,地平线的《征途6》很可能是唯一的主角。

事实上,​​n 6芯片于去年年底首次亮相。 其中,代号“J6P”的满血型号拥有极高的算力,CPU和NPU都得到了大幅升级。 在北京车展上,很可能会有更多新车型宣布搭载更新后的 Thor或​​n 6芯片,从而拉开新​​一轮智能驾驶大战。

智慧停车成为行业新宠

自动停车是智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虽然在技术实现上与智能驾驶存在一定的重叠,但适用场景更广泛,使用频率也更高。 自然也成为了各大车企目前重点关注的技术赛道。

当然,展望未来,自动停车技术并不新鲜。 我们已经在许多燃油汽车上看到了它。 但在新能源时代,自动泊车的可用场景和精准度都大大增强。 在北京车展上,我相信将重点强调的两大场景是代客泊车和机械车库停车。

代客泊车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车企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技术形态。 共同点是,代客泊车功能可以让车辆在不驾驶的情况下,沿着一定的路线自主行驶,自主寻找停车位并完成停车。 一般来说,在有固定车位的家庭场景中更有价值。

长途代客泊车被视为高端智能驾驶技术的延伸,因为当车辆沿着记忆的路线行驶时,需要识别可行驶的道路并避开各种障碍物,这需要使用各种识别方法。 和避障算法。 正因为如此,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优秀代客泊车能力的车企均具有良好的智能驾驶能力,如鸿蒙智行、小鹏汽车、极岳等,而其他智能驾驶能力较弱的车企,代客泊车将暂不作为重点项目开发。

ec33-hikxxna1301201.jpg

不过,这种情况总会随着智能驾驶能力的普遍提升而改变。 尤其是去年底,不久前的智界S7、问界M9、小米SU7的代客泊车演示视频颇为出圈,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

可以说,如果车企计划在北京车展上推出自己提升的车辆智能能力,那么以代客泊车为代表的自动泊车技术肯定会位列其中,而自动泊车技术对硬件和算法都有要求。 并没有那么高。 相比城市智能驾驶,它更有机会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有利于进一步普及。

至于机械仓库停车,是2024年以来被频繁提及的特色技术,其根本价值在于完善自动停车技术的覆盖场景,进一步提高便利性。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自动停车技术都不支持机械仓库。 主要原因自然是机械仓库空间狭小,限制多,非常容易出现划伤、碰撞等情况。 整车的感知识别能力以及算法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满足了更高的要求。

微信截图_20240415112418.png

极氪不久前宣布,旗下新车极氪007将在新版本OTA中具备机械车库自动泊车能力,称其为“行业首创”; 余承东还宣布,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将于今年五、五月份通过OTA获得机械仓库的停车能力。 从趋势可以看出,支持机械仓库自动停车将成为衡量自动停车能力水平的标准之一。

小童预计,更多车企会在北京车展上跟进这项技术,甚至将其作为下一个OTA版本的关键功能进行推广。

智能座舱即将爆炸

在智能座舱层面,随着小米SU7的正式上市,最后一位重量级选手到来,这也宣告了智能座舱头部结构的形成。 客观地讲,基于多终端生态、移动汽车互联等因素,鸿蒙座舱和小米鹏牌座舱将成为汽车智能座舱中“T0”级别的三巨头。 韦小礼这样的所谓“新势力”,他们的座舱水平只能排在三巨头之后。

因此,北京车展是各新能源车企展示“补救成果”的舞台。 再加上小米的知名度,模仿座舱平台打造卖点的座舱产品数量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第一个经常提到的话题一定是大型AI模型的引入。

目前,已经接入AI大模型的座舱平台有小鹏、智己、理想、小米、极岳等。在大模型的支持下,语音助手在座舱内的理解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命令、模糊命令等,还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可以提供“情感价值”。

至于其他车企,如鸿蒙智行、极氪等,均已宣布将AI大模型融入语音助手等场景。 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车展上的一些DEMO来了解接触大车型后语音交互方面的改进。 另一方面,随着AI技术与汽车的联动越来越深入,应该会有很多AI公司来到车展上,为我们展示更多的可能性。

微信截图_20240412160244.png

至于座舱硬件,目前主流是高通骁龙8295芯片,但从一些车企的举动来看,他们或许也会在北京车展上向我们展示一些新东西。

例如,一卡通很可能在北京车展上展示其自主研发的座舱平台,包括座舱平台系统、计算平台系统、“超级大脑”平台,甚至还有一款基于高通骁龙8Gen3的“”座舱计算平台给业界带来了一些“小震动”。

作为智能汽车供应链的老大哥,华为汽车BU也有机会将新一代MDC硬件平台或鸿蒙座舱解决方案推上舞台。 凭借其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了解,天花板本身或许就是能够打破天花板的。

联发科不容忽视。 联发科是芯片行业的龙头,也是座舱芯片的老玩家。 有消息称,联发科将在车展期间推出新一代座舱平台。 我们可以期待计算能力和算法方面的任何改进。 。

微信截图_20240415113412.png

但总的来说,我想我们可能无法从北京车展上看到太多新的东西。 目前,智能座舱的交互和功能点已经稳定下来,可能迎头赶上的厂商相比之下会出现“进步”。 “更大”,但头部厂商已经几乎触碰了交互体验的天花板,未来很难再有什么大的突破。

最终的变量还是落在AI大模型身上。 如果AI大模型能够更深入地融合,或许可以强化智能座舱的多模态交互,从而带来体验上的重大改变。 仅考虑到目前汽车与大型车型结合的场景,这种颇为科幻的场景可能距离我们还比较遥远。

智能底盘将受到关注

“智能底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提到这个概念的品牌主要是头部车企。 比如比亚迪有一系列的智能底盘,比如云南系列、易四方等,鸿蒙智行还有底盘这一智能底盘技术,让智界S7具备了预扫描路况的能力并自动调整悬挂状态。

过去,智能机箱的价值并没有被重视。 个人认为与算法能力不足、硬件计算能力不足有关。 但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在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 算法能力和硬件计算能力较之前有了显着提升,机箱的智能化有了硬件基础。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正在寻找新的产品溢价点。 在动力性能变得廉价的前提下,利用智能技术提供高水平的底盘性能相信是一个新的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蔚来去年发布的旗舰轿车ET9。 成功挑战“香槟塔”的天行底盘令人印象深刻,让人相信这才是百万级电动车应有的水平。

微信截图_20240415113846.png

话虽如此,在本届北京车展上,我认为智能底盘仍将是个别领先车企的专利,而不是大趋势。 这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不同车企之间的技术实力差异,以及产品定价因素——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卖不出高价,陷入性价比泥潭的车型没有研发智能底盘需求。

另一个可能的趋势是智能底盘技术将以某种形式分散化。 具体路径与比亚迪的云南系列底盘技术类似。 这本质上是市场竞争进入同质化时代的标志。 车企被迫用更精准的“刀法”打造产品卖点,吸引消费者眼球。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因为智能底盘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用车体验。 小米的驾驶特性得到我们的一致认可,背后有智能底盘技术; 鸿蒙智行的智能底盘技术为智界S7、问界M9等车型带来了出色的产品溢价,这也是提升用户口碑的关键。

至于比亚迪的云年系列底盘技术、易四方底盘平台等相关技术更是名声大噪,为比亚迪的声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对智能底盘技术的关注也推动了供应链的发展。 例如,理想的“魔毯底盘”让空气悬架供应商孔辉、宝龙名声大噪。 在北京车展上,我认为与智能底盘密切相关。 底盘相关供应商将频繁出现,甚至引起广泛关注。

结语:智能化成为第一话题

事实上,在北京车展之前,不少车企就已经开始预热自己的智能化成果,尤其是与智能驾驶相关的讨论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纵观智能化的所有话题,基本表现为智能驾驶占主导地位,座舱占副位,停车占主导地位,力争从各个方面影响消费者的心智。

晓通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趋势来自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差异化竞争的需求。 当小米SU7、极氪007等车型以30万元价位普及“3秒加速”性能时,车企有必要寻找另一个卖点和讲故事的切入点。

值得庆幸的是,华为、小米等数字科技公司的进入,给智能驾驶、座舱等体验带来了明显的改变,并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为行业其他新能源玩家指明了方向。

结论是,纵观智能化大命题,智能驾驶仍然是最核心的话题,也是最能体现车企技术主导地位的技术能力。 北京车展前后车企大规模公布智能驾驶能力。 一方面有技术成熟、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更重要的是,车企们看到了行业淘汰竞争正在加速、市场认知度之门逐渐关闭的趋势。

这也是北京车展被称为“分水岭”的主要原因。 它不仅是车企智能梯队的分水岭,也是行业的分水岭。 虽然我们知道,北京车展上公布的智能升级大部分都是“图片”,但如果这个时候连“蛋糕”都拿不出来,那些车企在广州车展上就只能被淘汰了年底车展。

另一方面,没有一家车企敢说自己“无忧”。 比亚迪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仍然面临着智能驾驶、智能化程度不够先进的问题。 现在处于领先梯队的鸿蒙智行和“韦小礼”又要面临问题了。 对于小米这个强大的对手来说,“画蛋糕”固然重要,但兑现承诺更重要。 最终,当智能认知的大门关闭时,消费者自己会用脚投票。

北京国际车展(北京车展​​)将于4月25日至5月4日盛大举行,本届车展以“新时代新车”为主题,是“汽车从电动化走向智能化”的标杆。

届时,包括比亚迪、小米、AITO问界、小鹏汽车、蔚来、理想、极氪、极悦、长安深蓝等领先品牌悉数亮相。 除了新车型的“大比拼”,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智能座舱的演进以及大型AI模型与汽车的融合都将是重要看点。 雷科技账号“关注电动汽车,了解智能”将派出报道团队前往北京进行一线专业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车展2.jpg